微信时代该如何微信

时间:2016-08-16 14:32:16 来源: 作者:

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,电脑、平板、手机已经渗透了我们的生活。特别是随着“微时代”的到来,微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,扫一扫、摇一摇、发红包、传照片、拍视频、聊天……如今,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,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、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。从我们早上清醒的那一刻开始,朋友圈就开始热闹起来了,晒吃喝玩乐,转发心灵鸡汤、养生保健、娱乐八卦、时事新闻……有数据显示:55.2%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,25%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。无论坐车、逛街、吃饭还是休息,甚至在马桶上,随处可见低头一族。目之所及、身之所处,皆有微信包围。微信正在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。
  的确,长春微信制作小编认为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。微信传播手段的及时性、立体性、群体性、互动性、高效性,信息获得的便捷性、丰富性、趣味性我们无庸置疑。有了微信,仅凭动动手指头,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好友互动,分享喜怒哀乐;可以轻松获取各种资讯,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;可以排遣无聊时刻,充实闲暇时光……“微信是个生活方式”,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世界。
  然而,我们在享受微信带给我们便利与快乐的同时,亦悄然对其形成了依赖,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掌控与异化。
  当玩手机成为习惯,当刷微信依赖成瘾,手机就变成“手雷”,微信就变成“危险”了。长时间盯着手机,不仅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、驼背,出现颈、肩疾病,更重要的是,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,冲淡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温情,使我们忽略了与亲人、朋友、同事等身边人的交流。人们专心于做“低头族”,只看手机不理周边人,虽然网络上、朋友圈里看起来互动频繁、热闹非凡,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喜交流,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“明明面对面,心思却飘到微信群”,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: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,连接了全世界,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——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形成了一种反差强烈。如今网络上流行一句话: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,不是生与死,而是我在你身边,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刷微信,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象。
  就比如朋友聚餐,很多人都会拍照上传微信,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,有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?美食评论家沈宏非说过一句话:“自从上了微信,我的拍菜水准蒸蒸日上,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”。他的话戏谑中透露出一丝无奈。
  微信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对人们时间的侵占。
  我自从关注了微信,就觉得业余生活过得无比“充实”,微信朋友圈把我的生活几乎重构了!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刷微信,睡觉之前也是如此,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多半也是刷新朋友状态。
  朋友圈里各种信息泛滥,文字、图片、语音、视频……应有尽有,看得让人眼花缭乱,有些确实挺有意思,有些也很有营养,但有的不过是个人无关紧要的生活碎片,有的则纯属一些垃圾信息,且不说有些信息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,难免有夸大、虚假甚至伪论点存在。还有的发微信不是叫投票就是让转发朋友圈;不是叫关注公众号就是让扫二维码;不是叫点赞就是让发红包。每天几个朋友圈、几个订阅号十几条甚至数十条信息一一看过来,半天时间就过去了,有些链接,点开看吧不过尔尔,不看吧又让人心痒痒的,很杀时间的。不仅杀时间还伤人情。
  英语里有个词叫“kill time”,直译就是“杀时间”,浪费时间的意思。“杀时间”这个说法,用来描述微信对人时间的侵占真是再形象不过。现在听见朋友圈微信发来的声响或看见圈里朋友的头像飘过来,感觉竟有些复杂,有时就觉得像是谁举着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挥过来,屠向大家的时间,意志稍微不坚定一点,时间就会不知不觉被它砍去一大块。
  我们每天要刷20次甚至以上的朋友圈,平均每5分钟要看一下手机。倘若5分钟/次(当然很多时候远不止5分钟),相当于100分钟,天长日久,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,从某种程度上说比起微商骗钱、朋友圈骗色更加可怕,前两种好比急性感染,哪怕发烧个3、5天或10天半月,感染消除之后就会热退痊愈,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病毒携带潜伏传播、毒品吸食,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,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,你已经中毒很深而无法反抗了。
  2014年的马年春晚,王铮亮一首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唱红了无数人的双眼,许多人都陷入思考:这些年来,我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?但如果现在再有人这样问,我会回答:时间都被微信杀去了。
  有时,面对微信朋友圈上无尽的各种秀、各种晒、各种分享——那个杀时间的利器,心里偶尔会涌起一个冲动就是,丢掉手机,让世界的喧哗与骚动瞬间消失,做一个安静的人类,回归到原始简单的生活中。
  于是,有一段时间,我取消了很多朋友圈的关注,甚至想到了停用朋友圈,或卸载微信,但这毕竟是不现实的,人类需要与时俱进,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,而非主动驾驭,要知道摔跟头跟地没多大关系,而主要跟人有关系。微信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我们应该顺应这种科技的改变,但不能在改变中失控。
  如今,我们的生活中无法完全拒绝网络,更无法完全拒绝微信,但是可以改变依赖网络微信的坏习惯。“不以物使,不为物役”才是科学的微信观。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,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在反思中拥抱变革,修正微信过度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,摆正其在生活中的位置,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、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,使自己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让生命更为丰富、生活更加精彩。
 

 

上一篇:微信营销方案:口碑营销能否攻破粉丝经济
下一篇:微商的分销体系和“淘宝客”思维
版权所有:吉林省爱丝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吉ICP备18005621号